小平,您好!纪念小平诞辰100周年

“小平您好!”——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带着微笑,看着参加国庆游行的学生们打着这幅横幅,从天安门广场走过。
那一年,邓小平80岁,大学生们20岁左右。
横幅是一群富于创意的北大学生们头天晚上扎的,自己设计,自己写的字,贴在学生们自己的床单上。
这句质朴的问候成为初尝改革开放甜果的中国人送给总设计师的一份厚礼,20年过去,再也没有任何一句短语比它更为简短、更为亲昵。
(一)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一个月后,他在他主持的第一个会议━━科学和教育工作会上拍板:恢复高考!
这是他复出后第一个战略决策,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是这一决策的受益者。
这一年的12月10日至12日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年的考场,当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27.3万人。
这次和半年后接踵而来的1978年夏季高考,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参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由于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大大超过预想,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刷试卷!最后,还是邓小平决定,紧急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整整一代人被窒息了十年的高考梦,一朝梦圆。
现任浙江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的1977年考生许文斌说:“那次高考真是一次决定命运的转折。邓小平改变了我们一大批人的人生。”
作为时代的巨人,邓小平先于世人深刻地意识到中国融入全球发展进程的重要性。1978年6月23日,他做出了扩大向外派遣留学人员的决定。
半年后,当新中国派出的50名首批访美学者到达美国时,他们那清一色的、连样式都几乎相同的黑色大衣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注意。也许他们不曾想到,这已是百废待兴的祖国为远行的儿女们准备的最体面服装。
冰河既开,潺潺小溪必然发展成浩荡大江。从1978年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目前,回国留学人员15万人以上,超过1978年以前131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的总和。
邓小平的功绩,不仅在于终结一个个历史错误,更在于开创了中国明媚的未来。
(二)
一位外国领导人评说,邓小平“是站在另一高度思考问题的伟人。”
这一高度是历史的高度,也是全球的高度。这位思想先行的中国领航者,先于其他人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他把“小康”作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人民和这个当时看上去遥不可及的里程碑之间铺下了一条改革开放之路。
26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第二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2元猛增到400多元。
邓小平公开肯定了大包干的做法,针对担心,他说:“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肯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1982年的一天,上海一个菜市场中,卖冬笋个体户姜安如听到一个四川口音后,抬头一看,蹦了起来:“邓伯伯!”
视察的邓小平走了以后,菜市场里的个体户们开会,大家分析两个问题:小平同志为什么来?他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姜安如说:“现在我们个体户也可以抬起头来做人了,我们翻身了,政策不会变了。”
当邓小平“文革”中每日行走在江西新建县的泥土小道,去1.5公里外的工厂做钳工,同时思索着中国的前途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正因为为祖国的动乱和贫困所忧,这位极具发展眼光的老人才愈发地强调稳定和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共383页正文就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
这些有关发展的精辟论述浓缩成了“发展是硬道理”这句精华,引导中国的发展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亿元;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6694亿元,二十多载日月掠过,如今的中国已经相当于当时32个中国之力。
邓小平改变了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使世界重新对中国充满尊敬。
邓小平曾看到一棵名叫发财树的植物,他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在他的广安故居积攒的100本参观者留言簿上,最多的文字是对邓小平富民政策的衷心感谢。
受益于这样的富民政策,重庆大学的3名参观者写下了“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全靠邓小平”。
著名理论专家李忠杰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三)
人民给了这位朴素的老人朴素的爱。
1997年2月邓小平治丧期间,留言簿包上了表示哀悼的黑纱,这样的特殊留言簿一共有4册━━至今,许多页面上甚至还能看出当年参观哀悼者留下的斑斑泪痕,那是人民的眼泪。
2004年8月1日,广西百色90岁高龄的潘尚猛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点燃一炷香,颤巍巍地插到他在家中为“邓政委”设立的灵堂前,深深地三鞠躬。
自邓小平逝世后,连走路都让人搀扶的潘尚猛,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始给这位逝世的老人雷打不动地烧香。
潘尚猛清楚记得,1929年的一天,“邓政委”在他家喝了几碗放了木薯粉的玉米糊:“让‘邓政委’就吃了点玉米糊,太过意不去了。”
老人每天都要仔细端详挂在家里的“邓政委”的画像,好像他就在自己身边,有时一看就是好久。
当年在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北大学生张(志加言旁)已是41岁,现为一家制药企业的董事长。他说:“20年前,大学生发出‘小平您好’的问候,是因为感激党和政府给了青年人上大学、受教育的机会;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道一声:‘小平您好’,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怀念与感激━━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深受其惠,深感其恩。”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简易电子计算机,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那时的中国百姓没有多少人懂得什么叫做计算机。
几乎在10年后,互联网在北京、上海两地通过邮电部试验节点进入我国,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又是一个十年后。到2003年底,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800万人,跃居世界第二位。在邓小平面前摆弄计算机的小男孩,如今已是蜚声全球的华人科学家。
在中国人可以熟练地摆弄互联网后,时逢邓小平百年诞辰,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互联网上,到处可以看到“小平您好!”这句深情的寄语。
一位中国网民写下了以下文字:“您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您的祖国和人民深深地爱着您。”
此时,距邓小平离世已有7年。
北京有一条长不足200米、被称为“米粮库胡同”的幽静小巷。它看上去和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没什么两样,但在这里,中国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20年。
中国越富裕,中国百姓对他的感情越是真挚,因为邓小平让他们过上了有尊严、有奔头的好生活。人民爱他。
让我们再道一声:“小平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