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 [热点综述] 走出科技投资体制和评价体系的误区     阅读:10152  

走出科技投资体制和评价体系的误区
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薛开伍 编辑: 海韵 发布日期: 2004-04-30 00:00:00 点击量: 10152 来源: haiyun.net
作者简介:薛开伍 ,1964年8月生,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沙市人大代表,多年从事《宏观经济学——国情研究》的校选课教学。主要专业:宏观经济学、电子技术。有近20篇技术及管理论文公开发表。通讯地址:湖南师范大学理学院 邮编:410081 电话: xkw@mail.hunnu.edu.cn

我国现行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不可否认,现行科技体制对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不容回避,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现行科技体制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产生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现行科技体制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组数据,一是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成功率低,90%的科研投资没有任何成果,取得的成果中也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商业价值。其次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转化率低,只占成果的10%左右。如1995年至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6846项中,已经推广的项目只有1503项,其他成果大多以专著或刊物文章出现。

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费用虽然占GDP的比重并不高,如1999年,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及开发费用只占GDP的1%左右,低于发达国家3%水平。但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比例并不小。国家对科研的经费投入是逐年增加,然而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对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科研经费投资机制的误区

我国科研经费投资主体单一,科研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政府属于科研投资主体。由于科研成果主要属于个人拥有,即科研投资收益具有外溢性,因此无法保证投资主体——国家的切身利益。其次科研经费是一种稀缺资源,其投入属于政府行为,不是按市场的需求来配置科研经费,从而导致科研成果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第三,科技人员为了向主管部门争取科研经费,在学位授予和经费分配方面互为利益驱动主体,经费分配中的寻租行为无法避免,“官博”由此产生。第四,科研经费的下拨主要是论资排辈,资力浅的后辈得到科研经费资助的可能性小得多,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另一个表现是投资方向的问题,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限的科研经费在应用技术方面的投入体现得并不充分,相比之下,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比例较大,这个结论也可以通过科研成果的推广比率奇低体现出来。基础科研成果是全世界共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哪个国家投入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多,哪个国家对世界的贡献就大,狭义地讲,对本国也就“最不合算”。而应用技术成果则可以通过专利及知识产权途径得到有效的保护。当然我们不能以国力不强为由来推卸基础科学研究的世界责任,但在有限国力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明白孰重孰轻。上个世纪50-80年代的日本以及上个世纪6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的亚洲四小龙,都是主要依靠应用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扭曲

评价体系实质上是一种行为导向体系,对不同微观个体的评价方式将决定微观个体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将引导个体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一个差的评价体系也将误导个体的行为方式,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各种科研奖项,而且这些奖项太多太滥。而科研成果奖项的评判,由一些位资深专家决定,而不是由市场说了算,因此评奖过程人为因素太多,市场因素太少,于是评奖过程变成拉关系的过程,难以保证评判结论的公正。

这种评价体系扭曲的第二个表现是,科研经费的投入成果以文章体现居多,因此没有做不出来的科研,“科研水平够不够,天下文章拿来凑”,为了体现文章的水平,则出现“能用外文就决不用中文,能用专业术语就决不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写得越深奥,别人越看不懂就能越体现自己的水平”等玩文字游戏的奇怪现象。在这种评价体系背景下,科研成果推广比例极低就不难得到解释了。
过多过滥的奖项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只重视奖项,科研人员只埋头搞科研,只对奖项负责,不和市场结合,不考虑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奖项的评定实质上已经成为阻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

科技体制的改革方向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科研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国家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科研投资,建立物力资本投入(民间资本科研投资人)与人力资本投入(科技人员投入)的利益分配机制,立法保护科研投资主体的切身利益。由于科研的民间资本投入人与投资效益具有一致性,是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提供科研经费,因此民间资本对科研的投资没有政府投资的那种盲目性,与此同时在投资者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了良性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动力和压力机制。在美国,就有一些大企业家,专门投资支持一些年轻的有开发头脑的科技专家。比尔盖茨最初的科研经费,就是由民间资本解囊相助的。毫无疑问,民间资本的科研投资方式有利于多出成果,有利于成果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实现科研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建立积极有效的科研成果市场评价体系,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过多过滥的各种科研评奖,科研成果的好坏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由市场效益说了算。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推广难的问题。

在国力有限的前提下,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权衡利弊得失,在展示大国风范、强调对世界基础科学研究做贡献的同时,政府应着力解决自己的当务之急,“发展才是硬道理”,根据国情国力调整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技术研究经费的比例,加大应用技术经费投入力度。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是技术进步,只有建立积极有效的科研投资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江泽民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证。


[ 海韵 于 2004-04-30 00:00:00  星期五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


免责申明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
Copyright © 2001-2025 Haiyu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天安工业区1栋3楼 邮编:518000
有我可以帮您的吗?QQ:12457275  
粤ICP备050173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