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情天词海中的苏轼
作者: 不详
编辑: 海韵 发布日期: 2005-06-05 00:00:00 点击量: 6867
来源: haiyun.net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其字子瞻和和仲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苏轼的名字也不甚响亮,倒是东坡二字如雷贯耳,即使不常读书读诗词的人,也知古时有苏东坡,而不知就是苏轼的。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1037年)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县),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岁。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苏轼对我国的散文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的真正完成者。苏轼的诗和他的散文相比,题材更广泛,风格也更多样,为宋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苏轼的词数量不算多,今存约三百余首,但他却是词的开派者。苏轼对词最大的贡献,便是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会激起人们的怀古情结,在如梦的迷茫中,激起一腔热血。
苏轼的文学天赋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培育了他对男女情爱的敏感和灵性,在他的心目中,有一方情的天空。在情天词海中徜徉,使他的词愈显灵秀和瑰丽。
苏轼本来家有数妾,但他最喜爱的一位侍妾叫王朝云。苏轼被贬到惠州时,亲人离散,朝云一直相随不去。赴惠州时,苏轼感慨万千地写了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到惠州不到两年,就病逝了,苏轼万般悲伤,不仅写了墓志铭,还写了几首诗词悼念她。"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论他走到哪里,不论他是春风得意还是官场失意,是他脍炙人口的词,博得了众多人对他的仰慕,其中也不乏痴情女子。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天与朋友在西湖饮酒赏玩。忽然从远处驶来一条彩舟,舟中有一位三十余岁的淡妆女子,异常美丽。这名女子到了苏轼他们的船前自报家世道:小女子自幼就风闻苏大人的高名,听说您今天来游西湖,特意赶来,也不怕公公婆婆怪罪我不守妇道。今天见到您,真是很荣幸。没什么可以代表我的仰慕之心的,小女子善于弹筝,今天就让我为您演奏一曲罢。说罢,她弹奏了一曲凄婉如诉的乐曲。其外表的风韵娴雅和弹筝技艺的高超,使在座的苏轼等人都为之动容。她献完这支曲子,很诚恳地对苏轼说:"今天能见苏公之面,三生有幸。只求您赐我一首小词,可以作为我终身的荣耀,不知您能否允诺?"苏轼不好驳她的盛情,当即作词一首:
江神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词的结尾以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无情未必真豪杰",是真挚的情爱时时温暖着苏轼这位词圣的心,使他在困境中能坚持操守。苏轼亲身品尝到了爱的甘霖,对真挚的情爱亦赞美有加。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六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跟从苏轼学作文章的门客王巩,自定国,也受到苏轼的牵连被贬到岭南的宾州。那里偏僻荒远,尚没有被开发,条件十分艰苦,有一个叫柔奴的歌女不畏荒僻,随同王巩前往,他们在那住了三年后才奉旨北归。王巩在家宴请苏轼。为了给苏轼助兴,王巩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只见她轻抱琵琶,慢启朱唇,歌声纯正清亮,使在座的人都为之陶醉。王巩对苏轼说:"这就是跟我在岭南呆了三年的歌女柔奴。"苏轼一听,十分惊讶,因为这位眉目娟秀,身体柔弱的柔奴竟有这样的坚强意志,实在有些出人意料。苏轼怀着敬意问她:"定国所贬的宾州属广南西路,那里十分闭塞,生活又艰苦,一定有诸多不便,你怎么过来的这三年呢?"柔奴微笑着回答:"岭南虽然物质条件很差,可我随遇而安,把心安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故乡。"苏轼听了十分感动,即席写了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歌颂了柔奴身处穷境而处之泰然,与主人王定国同甘共苦的可贵品德,也赞美了柔奴广博旷达的胸襟。词中也寄托了词人在政治失意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人生哲学。
善良的苏轼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子十分同情,并尽其所能帮助她们,曾帮助不少以歌舞为业的歌伎脱了伎籍。
苏轼认识一位叫群芳(又作琼芳)的歌伎,一次在宴会上,群芳带来了两个姐妹,一个叫郑荣,一个叫高莹,都非常端庄美丽聪明,她们演唱的技巧也很高超,苏轼非常赞赏。趁着苏轼兴致正高的时候,群芳代表郑荣、高莹请求一件事情。原来,她俩已厌倦了欢场生活,都想脱离伎籍,开始相夫教子的全新生活。苏轼当时刚从钱塘(杭州)调回,途经京口,与这里的太守很熟,他当场把这件事答应下来。可是宴会散场后苏轼没有任何举动。第二天,郑荣、高莹怕苏轼食言,再次到苏轼临时借宿的船上去恳求他。苏轼已经拟好了一首词,他对两位歌伎说:"这件事只有太守能下命令,现在你们只要把这首词拿给太守,他就知道其中的含意。"
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荣我尊前时堕帻。落笔生风,籍甚声名独我公。 高山白早,莹雪肌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首词写得虽然很生动优美,但两位歌伎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一经询问,苏轼用笔点出每句的头一个字,正是"郑荣落籍,高莹从良"。尺幅小令竟然暗藏如此机杼,苏公头脑之灵活,实在人所不及。苏轼把"藏头体"用于词作,是开了一个先例。当时这首词呈给太守许仲涂,许一看序中写道:"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荣落籍,高莹从良'为首句。"许仲涂立刻就明白了苏轼的用意,当即满足了郑高二女落籍从良的愿望。
苏轼的一生是辉煌的,他为官仁政爱民,有志于"尊主泽民",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为文自由奔放,坚持"文辞甚朴,无所藻饰"的文风,深受人们喜爱。苏轼的一生又是坎坷的,虽生活在"承平"的年代,却受尽了挤压和迫害。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词人仍笔健如锋,除了他具有超出常人的政治适应性和对于困苦的忍耐力外,众多女子姣美的容颜和忠贞纯情的风范也一定深深感染了词人,使他的心里永远拥有一片芳草连天的绿洲。